【記者孫宜秋/南市報導】嚼食檳榔是很多外國人對早期臺灣人的第一印象,尤其是隨口吐汁、吐渣,嚇壞不少外國遊客。目前研究證實臺灣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與吃檳榔有很密切的相關,且檳榔含有檳榔素、檳榔鹼等多種成分,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總署(IARC)認定為一級致癌物,當咀嚼檳榔時會有發熱及提神的功效,所以很受許多需大量勞力工作者喜愛,另外研究也指出吸菸、喝酒及嚼檳榔習慣者,其發生口腔癌之危險性相較於未有前項三種習慣者高達123倍,若單獨嚼檳榔之致癌危險性也分別較未嚼檳榔者高出28倍,亦顯示嚼檳榔之高危害性。
口腔癌患者的治療非常痛苦,需要挖肉補肉,且治癒後也會產生臉頰張口功能不佳及咀嚼或吞嚥功能困難等障礙,除造成自己身理、心理及社會負擔外,其家人在生活照顧上同樣是很辛苦的,術後容貌上的改變易影響病人的自信及其人際關係,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重新融入社會,取得社會的支持,因此早期的預防措施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如何預防口腔癌:「三不一要」口訣-不抽菸、不喝酒、不吃檳榔及要定期篩檢;目前政府補助30歲以上(原住民18歲以上)有吸菸或嚼檳榔(含已戒)的民眾,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,可至牙科、耳鼻喉科診所或衛生所做檢查。對於已確診的口腔黏膜病變患者,也需遵醫囑及定期追蹤,降低轉變為口腔癌的機率,觀念正確,用對方法,防癌其實一點都不難,健康跟著你我一起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