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伊衝突稍緩 但危機仍在
/林保銘
台灣近一年人民最關注的焦點在總統大選,媒體大部分版面也聚焦在此。在此期間,國際間的大事相對被忽視,尤其最近爆發的美伊衝突,震驚全球,事件雙方處理不慎,不僅將引爆中東戰火,更可能延燒成世界大戰。台灣一則地理遙遠,再者所有政客忙於選舉,全國上下也只關心選情,對於中東危機缺乏關注;其實一旦美伊衝突升高,以台灣目前已成為美國棋子的地位,要想置身度外恐怕很難,所幸美伊雙方最後只花拳繡腿一番,退回到互較唇舌的口水戰,危機已見舒緩,甚至可望在彼此各退一步下逐漸解除。
美伊情勢緊張舒緩,在伊朗攻擊伊拉克美軍基地卻未造成美軍傷亡、川普雖大陣仗召開國安會議,會後卻宣布暫緩軍事行動而加強經濟制裁後,已見曙光。川普從張揚改為謹慎,無非是大選考量,他先前突擊伊朗軍事精神領袖蘇雷曼尼,外 界解讀為移轉電話門彈劾案焦點,但引發國際情勢緊張,國內一片反戰怒潮,可謂操作過度弄巧成拙,由民主黨把持的眾議院更趁機補上一腳,他的死敵眾議院院長裴洛西 (Nancy Pelosi) 表示,提出戰爭權力決議案,是限制川普對伊朗的軍事行動,案子進行表決後,獲大多數國會議員支持通過。
儘管眾院通過的議案對總統沒有約束力,但裴洛西堅持這項議案有實際力量,因為「這是美國國會的聲明。(限制川普的軍事行動)可保護美國人命和價值」,政府也必須降低緊張局勢和防止進一步暴力行動。
限制川普表決,只有三名共和黨員和八名民主黨員倒戈;民主黨人表示他們很擔心如不出面節制川普,他可能不和國會諮商就與伊朗開戰。
反對限制案的共和黨人抨擊支持這種議案有如支持美國的敵人,而質疑總統用軍力對付伊朗的權力,是危險和不愛國之舉。但國會議員大都不滿白宮發動攻擊前未和國會磋商,而事後向國會提出的不公開照會,以及川普的國家安全團隊8日向國會提供的簡報,也沒有充份說明何以需要發動攻擊。
伊朗8日向伊拉克的美軍基地發射飛彈後,美方聲稱事前與事後皆透過不同管道知會美國,並說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做法,一方面盡量減少美國傷亡,同時保全本身顏面,讓雙方得以從戰爭邊緣後退。說法冠冕堂皇,卻是阿Q十足。
美國上周擊殺伊朗最高軍事領袖蘇雷曼尼後,白宮官員就在等待伊朗發動報復。高級官員聲稱在伊朗發射飛彈前數小時就接到情報,伊朗也事先警告伊拉克,讓伊拉克知會美國,使美軍指揮官有時間下令部屬進入基地的安全碉堡躲避。
實情如何,有待求證,但伊朗向伊拉克的兩座基地發射的飛彈,刻意避開美國人所在的地區卻是事實,似也印證伊朗無意全面開火,預留轉圜餘地。
儘管伊朗表面看似退讓,但美方仍憂心伊朗會有後續報復行動。紐時就指出,伊朗仍有許多手段可用,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,因相對較孤立,傳統武力已嚴重下滑;但這數十年間,德黑蘭致力發展非傳統武力,且這類戰力如今已居全球頂尖,非常適合用來和美國這種超級強權打不對稱戰爭。
川普若一意孤行,大有可能失掉連任,在內憂外患壓力下,對伊朗用兵戛然而止; 伊朗方面在祭出飛彈報復行動,對人民怒火聊表交代後,也不願擴大事端,全面捲入戰火。雙方各退一步,只是外弛內張,未來變數就靠美伊相關高層智慧解決。
|